如果夢想是可以觸碰的,它存在于哪里?
我們幾乎默認,日常生活只有世俗和瑣碎,夢想絕不同行。但在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時,卻也不得不承認,以生活為臺階,夢想才有出口。
于是,我們依賴生活,并始終不愿放棄對內心的追逐、對陌生感的探索。
城市與人,共榮共生。你我獨立的個體,本身就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彼此觀照,各自豐盈,使得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更加美好并充滿創造力。
城市向上,你我共見。由共青團昆明市委組織發起、保利城冠名的「城市向上·青年力量」系列公益報道,將以8位青年人的視角,發現這座城市里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夢想。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在《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一書中寫下這樣的感悟:“我們可以冷靜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繼續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推進這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現代化事業。”
現在便是最好的時代。如今的中國正在騰飛,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世界格局,傳遞著中國自信。
聚焦到我們的身邊,也有一批可敬的年輕人,他們在每個細枝末節的較真和厚積薄發的努力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誠意,讓我們這座城市變得更加舒適、美好。
近兩年,居住在滇池國際會展中心附近的市民們,又多了一個休閑散心的好去處——小清河。這里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每到春夏之交,大片的藍花楹更是將沿河兩岸裝點得如夢似幻。傍晚時分,行走在波光蕩漾的河邊,吹著清爽的晚風,別提多愜意了!
但你知道嗎?僅僅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條污漬橫流、氣味難聞的臭水溝。之所以能在短短時間里就發生如此神奇的變化,要歸功于中交二航局昆明分公司「唐森創新工作室」研發的一項新技術——海綿城市透水混凝土、透水磚。
唐森,何許人也?這個90后的小伙子可不一般:雖然工作時間不算太長,但已是國家一級建造師、公路水運檢測工程師、鐵路檢測工程師,先后主持開展5個專項課題研究,申報了5項國家專利,成果應用于多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海綿城市?透水混凝土?這些專業名詞是不是聽起來一頭霧水?對此,唐森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大量的混凝土建筑、瀝青路面給我們地球表面穿上了一層厚厚的外衣,我們還在這件外衣里面不停地制造熱量,導致地球母親呼吸受阻,生態環境受損。”
“海綿城市建設則是通過透水路面鋪裝、房屋雨水收集、下沉綠地等措施,重塑雨水循環體系,實現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滲水、蓄水,干旱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通過使用我們工作室新研發的采擇增強型透水混凝土、預制式透水滲井、多元復合透水路面結構等成果,讓城市路面具備了‘吸、蓄、滲、凈’功能,相當于給地球母親換上一件輕薄透氣的外衣,讓她可以自由呼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小清河的水變清了,水土循環變好了,環境變美了。”
匠心致誠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曾說:“只要擁有一種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匠人。”
那么,畢業于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材料物理專業的唐森,無疑便是一位新時代的“匠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面對工程建設的難題和問題,勇于挑擔子、出點子,運用創新方式解決難題,成果固化并推廣,助推企業降本增效。
2014年,公司承建了南連接線下穿飛虎大道工程,該項目為昆明市繞城高速環線的最后兩公里,具有較高的政治及社會效應,昆明市住建局明確了保工期、提質量的高目標要求。
令人頭疼的是,項目地處滇池周邊,地質環境極差,長度一公里的明挖隧道為控制性工程,隧道采用的SMW工法止水帷幕在滇池流域草煤土質中無法成樁。
唐森針對此項難題針對性開展漿液改良研究,在水泥漿液中摻入泥漿、粉煤灰、水玻璃、三乙醇胺等外摻劑進行漿液改良,研究成果有效推進該項目的實施,大大縮短了建設工期;針對小箱梁施工工期短,回彈強度不能按期達標的問題,他主持開展箱梁生產優化,并對回彈法測評小箱梁強度進行專項研究,發表了《回彈法測測評小箱梁強度的適用性及影響因素分析》論文,在業內引發強烈反響,并成為行業技術借鑒的范本。
創新致心
當下,巫家壩片區是昆明城市升級建設最為熱門的區域。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昆明分公司承建的飛虎大道及綜合管廊工程,被列為昆明市重點建設項目,質量要求高、工期緊。但該項目地處昆明滇池流域,地質差、地下水位高、水壓大,管廊防水及回填質量成為困擾施工進度的一大難題。
為了盡快攻克這座技術“堡壘”,唐森帶領創新團隊著重對自防水混凝土和泡沫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展開深化研究。研發出自防水混凝土、新型石粉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和軟土地基泡沫混凝土臨時道路結構等多項技術成果,有效解決了施工中的多項技術難點。申報國家專利2項,發表論文2篇,成果得到建設方昆明市住建局和昆明市城投的高度認可,將在巫家壩片區土地一級開發整理中大量推廣使用。
在唐森開展的多項科研項目中,難度最大的當屬「消泡型脫模劑在混凝土外觀中的提升應用研究」課題。是不是看著頭都大了?簡單來說,就是要解決由于滇東南山區較多、河砂產量少、巖石偏酸性、母巖裹泥嚴重等自然條件限制,從而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外觀和工作性能的問題。
唐森帶領課題組通過理論模擬和多方咨詢,前后選取了40余種材料開展復配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多因素正交總結,最終成功研究出一種新型消泡型脫模劑,最終實現了混凝土施工過程可控、成品美觀、性能達標,得到了地方質監站、業主和其他參建單位的好評和認可。
信念致遠
對于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創新工作室這件事,唐森坦言有壓力,更有動力。
聊起投身技術研發的初心時,唐森提到了一個人和一件事。前者是母校易志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扎根荒漠,不畏艱苦、潛心研究,終于實現了沙漠變沃土的現代科技童話;后者則是港珠澳大橋克服諸多世界級的施工難題,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最終成功建成。中國科學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深深激勵著唐森不斷前行,不斷挑戰自己。
“我還要感謝公司總工程師馬榮增老師,在他的鼓勵和引導下,我才有機會參與到公司項目的課題研發中來,為后面的研發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談到工作室未來的打算,唐森表示目前最新的研發方向是新型泡沫混凝土在城市的綜合應用關鍵技術研究,主要用于降低地鐵建設風險及維護成本,有效推進、解決城市地下有限空間建設提質增效。
以人為本
《管子.君臣下》有言,“上下設,民生體,而國都立矣。是故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千年前,管子便揭示了萬物根本是為“人”。
我們的城市同樣因人而精彩。雖然是理工男一枚,唐森對于春城的熱愛卻細膩而深沉。他曾多次發起組織針對滇池環境治理、治污的公益活動,針對滇池河道清淤、航道開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產生的大量污泥,外運成本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難題,他希望通過專項課題研究,尋求資源化利用、低成本的處置方案,將昆明的污泥科學利用,變廢為寶。
城市因你而火熱,人居因夢而精彩
數據顯示,到2030年,全世界將會有五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飛快生長,描摹著嶄新面龐,我們關心她的現在,也樂見她的未來。
城市和人一樣,是有個性的,它體現在建筑、空間、文化意象和生長于此的每一個人。這些元素在共生空間中產生了微妙的化學作用,建構出我們的城市,也在衍生擴張中創造未來。
人居,作為城市想象中最溫暖的一部分,承載著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無限期許。(作者:王詩瑩 來源:昆明共青團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