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疫情早點結束。”為了實現(xiàn)這個共同的心愿,有一群人正默默用行動堅守著,他們或是“最遠”的搬運工,或是“最近”的守護者,或是“最颯”的退伍兵。
“最遠”的搬運工
管控區(qū)內(nèi),每天都穿梭著幾輛三輪車和電動車,駕駛人是一群平均年齡50多歲的搬運志愿者。從物資點到傳送點,他們來來回回的次數(shù)根本數(shù)不清,一天算下來,搬運物資往返的路途可以說是管控區(qū)內(nèi)最遠的路程。
作為管控區(qū)走得“最遠”的搬運工,疫情發(fā)生以來,他們的每一天可以說都在搬運車上度過的。
“10袋洋芋已經(jīng)送到,請接收。”63歲的老何是這支搬運志愿隊伍中年紀最大的,他剛騎電摩托送完一棟樓的外賣物資,轉身又換了一輛三輪車,直奔物資點裝貨,搬運了一車洋芋隨即送到物資分發(fā)處。一整套動作干凈利索,但烈日下穿著防護服的他也捂出了一身汗水,由于一直戴著防護手套搬貨,何師傅的雙手已被汗水泡得發(fā)白。
問及連續(xù)工作這么多天累不累,何師傅的回答很淳樸:“這都是我們平時干的活,不辛苦!而且生命在于運動不是嗎?!”盡管嘴上說著不累、不苦,但是老何還是沒有把自己在管控區(qū)做志愿者的事情告訴家里人,“不想讓家人擔心”。何師傅也希望:“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早些解除管控,讓大家早點回歸正常生活。”
與老何一道的“戰(zhàn)友”都來自奧斯迪公司搬運組,平日工作里,他們最熟悉的工作伙伴就是電動三輪車。實行管控以來,他們主動報名參與,帶上自己最熟悉的“伙伴”加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
“老楊,能不能過來幫忙搬水送到萬宏國際9棟。”一早7點30分,56歲的老楊就接到了電話。在奧斯迪做了四年搬運工的他,這次是管控區(qū)志愿搬運組的組長。經(jīng)過十多天的志愿服務,他已熟悉了管控區(qū)的每一個路口,拉物資、搭帳篷,他從不缺席。“連續(xù)工作了十多天,大家也都互相熟悉了,可能不一定能叫出名字,但去到哪兒,大家都喊我老楊。”
老楊介紹,大家每天基本從早上8點左右開始工作,要一直忙活到晚上9點半以后。
在他眼中,這是工作和責任的延續(xù),他和班組成員對自己的要求只有一個:送得及時。“一份力也可以發(fā)一份光,我們都在靜待最光亮的那一天。”楊師傅說。
“最近”的守護者
在王旗營小區(qū),有父母在外工作的13歲小朋友,有93歲的獨居老人,這次疫情實行區(qū)域管控后,他們的身邊都多了一個親人般的“最近”守護者。一日三餐、生活所需,“親人”都一對一上門照顧。
由于父母工作地較遠,管控啟動后小朋友只能獨自在家生活,盤龍區(qū)工作人員入戶了解情況后,實行“庭院圍合、服務到家”,指派專人上門照顧小朋友生活起居。
“剛開始的一兩天,孩子內(nèi)向很少說話,問及生活所需他都說不需要。后來慢慢熟悉以后,一敲門他就知道是我來了,很快就跑來開門。”工作人員小李說。通過接觸,小李了解到孩子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會做飯,三餐沒有保障,于是小李每天都會把三餐給孩子送上門。
除了照顧孩子,小李還需要執(zhí)行管控區(qū)內(nèi)的其他工作任務,早上是最忙的時候,運送物資、入戶走訪、協(xié)助維護庭院秩序,有時候來不及給孩子送早點,小李就在頭一天晚上幫孩子把早餐準備好,并叮囑他早上起來自己熱了吃。
“我也是當父親的人,如果我的小孩一個人在家沒人照顧,我心里也不是滋味。”小朋友平時晚上都會和媽媽打電話,但是一個人住,偶爾還是會害怕,晚上總說怕黑,所以除了完成手頭的疫情防控工作,小李一有空就會去陪陪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哪里不開心,小李都盡量疏導照顧到位。
一聲叔叔、一聲小朋友,已成為他們之間特有的稱呼和默契。小李了解到,孩子父母工作地較遠,平時很少有時間照顧他日常生活,小孩都是早上自己坐公車上學,晚上自己坐公車回家。“所以解除管控后,只要他需要我,我一定會常常來幫幫他,把這份‘父子情’延續(xù)下去。”
小到剛上初一的孩子,上到九旬老人,在這個特殊時期都需要這份關懷照顧。
家住三樓的獨居老人也有了屬于她的“親人”小陳。老人的子女都在管控區(qū)外,進不來,之前老人的飲食飯菜都是靠鄰居幫忙照顧,如今這份責任落到了小陳的肩上。他每天照顧老人所需,一句一句慢慢磨合交流,讓老人感受到了特別的一份溫暖。“辛苦,但值得,我們都是為人子女,為了共同抗疫這一切都值得。”
“最颯”的退伍兵
早9點多,在萬宏國際5棟樓下,業(yè)主志愿者徐女士正與其他志愿者一道張羅鄰居下樓參加核酸檢測。“今天采集核酸樣本,早上8:30大家就來分配工作了。” 徐女士說:“附近幾棟居民樓,高的有42層,矮的也有33層,有幾千位住戶。如果光靠社區(qū)工作人員,要開展防疫相關工作,難度相當大。我是退伍軍人,也是黨員,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 。”
和徐女士一道維持秩序的業(yè)主志愿者是2020年退役的李師傅。最近的工作中,讓他值得驕傲的是,他們在摸底居民需求時,了解到一位家長反饋,家里有人要參加云南省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第二次英語科目聽力考試。這一信息很快就被反饋到了社區(qū),并進行上報。“雖然我們出不去,但看到新聞里說,政府已選點盤龍區(qū)培智學校作為考場,安排了26名管控區(qū)內(nèi)考生統(tǒng)一到區(qū)培智學校設置的兩個教室進行考試,封控區(qū)內(nèi)的2名考生則足不出戶,由老師入戶進行監(jiān)考。能為周邊鄰居盡一點力,我非常開心。”
他說:“鄰居們現(xiàn)在相處得比較融洽。有些老人不太會使用智能手機,一些年輕人就主動把采購到的蔬菜讓給老人。還有一些不便下樓的老人,他們也反饋給醫(yī)生,醫(yī)生就上門去給老人做核酸檢測。”
除了徐女士和李師傅,張師傅和李女士也是自發(fā)參加志愿服務的退伍軍人。李女士是小區(qū)居民,從3月8日開始,就一直在志愿者崗位上工作。“我特別記得,那天正好是三八節(jié),原本準備過節(jié),沒想到遇上了疫情,我的三八節(jié)活動就是成為志愿者。”她說。
“志愿者的工作很雜。”李女士介紹,“比如今天上午要做核酸,我們就會通過各種方式通知居民,怕誰家沒看到通知做漏了,我們志愿者就要挨家挨戶敲門確定。每棟樓兩名志愿者,一人從頂樓往下走,一人從一樓往上走,到中間匯合。”說話間,李女士手中的對講機中不斷傳來呼叫信息。
“退伍不褪色,這是我們老兵的本色。”說起報名參加志愿服務的原因,張師傅和李女士都不約而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昆明市盤龍區(qū)融媒體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