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成乱码熟女,午夜寂寞看全免费的一级毛片,国产中文无码中文娱乐网,中文字幕高清不卡免费

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首頁> 中國國情>

十里長廊美如畫

2024-11-22 14:15

來源:煙臺散文微刊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作者:鄧兆安

金秋飄香,碩果累累,又是一年好豐景。

10月23日上午,引人矚目的“神舟茂源組培中心揭牌儀式”在龍口市黃山館鎮隆重舉行。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高大魁梧、銀發閃耀的中國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滿懷喜悅地上臺揭牌,并即席發言,擲地有聲:“作為農業大國,有將種子送上天、帶回來的能力,這對加快航天育種、提升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期待神舟茂源組培中心培育出更多優良品種,惠及人民群眾。”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長(左)與龍口市副市長趙靜為神舟茂源組培中心揭牌

這位曾參與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東方紅一號”衛星、第一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著名航天科學家,雖已年過91歲高齡,但在短短幾年間,卻風塵仆仆兩度前來出席活動,并率領團隊在這里不斷加大航天育種的規模,成果豐碩。黃山館這個昔日被人瞧不起的小鎮到底發生了哪些蝶變而吸引了這位老院士?

賡續文脈 驛韻悠長

飛旌度逞黃山館,勒馬頻過古戍城。

麥穗青青桑葉稠,沃野千里接鋤耕;地連北海波聲壯,山擁東秦翠色浮。

……

車從龍口的“石黃線”公路下來,拐進了黃山館鎮的耩下劉家村,一條貫穿7個村落、兩座現代企業,長達十公里的“館驛楓情一號線”立刻映入眼簾。路面平坦舒適,兩側綠意蔥蔥,景觀各異,風情萬種,如同從藍天上飄落下的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伴隨一路暢行,不斷向前鋪展,令人心曠神怡。

“館驛楓情一號線”大道

走出不遠,道路的右側一排高達兩米的灰色石碑映入眼簾。上面鐫刻著一幅幅明清時期名士文人途經黃山館古驛時留下的贊美詩句,其中就包括前面的兩首詩詞,從中可以領略黃山古驛獨特的歷史與人文風貌。我們停下車來,細細品讀這承載著黃山館記憶的“詩詞墻”,厚重的人文氣息頓時撲面而來,腳下仿佛踏響了歲月的回音。

黃山館秦時便是交通要道,驛站始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76年),存續長達500多年歷史。它連接中外,四通八達,各界名流和國外使節常常途經此地。這里信息云集,商貿活躍,思想開明,人才輩出,長期沉淀積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黃山館鎮重要的歷史印記。在這條“館驛楓情一號線”上,毗鄰的6處村莊,村名都冠有“館前”兩個字,可見館驛文化的深入滲透和民眾的高度認可程度。

“我們把挖掘傳承古驛文化,作為留住鄉愁、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抓,使其展現永久魅力,煥發時代光彩。”充滿朝氣活力的鎮黨委書記孫崇文一邊駕著車,一邊自豪地說:“腳下這條路承載著多元文化元素,既是一條賡續文脈、文旅交融的觀光線路,又是一條打通內循環、走向大世界的嶄新路徑,更是一條寄托著黃山館一萬余名百姓追求幸福夢想的金色大道。”

打開車窗,微風輕拂。我們驚喜地看到,每當路過一個村莊,都有一處高高聳立的驛站造型的村碑,新穎而又別致,像是主人在舉手熱情歡迎南來北往的客人,凸顯了獨具特色的古驛風格。簡潔明快的墻體彩繪為村莊披上了彩色的衣裳,生動地展示了濃郁的農耕文化,鄉風鄉情躍然而出,讓人忍不住駐足停留。主要的路口還矗立著一塊或幾塊形態各異的石碑,上面雕刻著不同寓意、不同書體、不同顏色的大字,美觀大方,鮮艷奪目,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一塊雕刻著“紅驛”兩字的石碑,蒼勁有力,將弘揚古驛文化、堅定跟黨走的內涵呈現得淋漓盡致。

道路兩側的綠化美化,更是下足了“繡花功夫”。東西大道兩旁統一栽種了本地最長壽的欒樹,南北大道則選種的是葉大濃蔭的法桐。據介紹,為確保這些大樹一次成活并茁壯生長,所有樹坑底下更換上了優質土壤。同時,精心搭配了高矮不同、花期不同、色彩各異的綠化帶,且每距百十多米遠就間隔不同品種的優質植物和花卉,在一些連節點上還單獨點綴了不同主題的精品景觀。

放眼望去,大道兩邊,紅楓映海、花海云天和品種繁多、花香四溢的桂花園、金銀花園、牡丹園……目不暇接,為人們提供了視覺盛宴般的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綠色文化長廊,連點成線,連線成片,串起了美麗鄉村的詩意生活。

這條不同尋常的現代“驛道”是如何規劃建設的?我們采訪了曾長期分管這項工作的時任副鎮長王歡。談起往事,他記憶猶新:“這條路最早源于在鎮東南方向上的四個村莊共享的一條小土路。當時僅有兩三米寬,后來有所改觀。但變化最大的是從2019年黃山館被上級列入‘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鎮’后,鎮里決定全域改造,徹底打通沿線的所有村莊、企業,開辟一條鄉村騰飛的新驛道。”

當時修這條路面臨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問題和多處斷頭路,但在幾任鎮領導的接續奮斗下,群策群力,迎難而上,一一化解。2020年,在硬化成型的基礎上,又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瀝青,達到了高標準的鄉村公路等級。現在,這條路上來往車輛川流不息,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每天行走在這條風景如畫的路上,心里樂開了花,幸福生活也更有了奔頭。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在全力打造“館驛楓情一號線”路建設的同時,這個鎮把保護傳承古村落、革命故居和人居環境整治一起謀劃,一抓到底,使古驛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孝德文化和新時代文明實踐融為一體,相得益彰,耳目一新。

我們走進館前后徐村,村頭巷尾、房前屋后都長滿了青翠碧綠的竹子,使這個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旅游特色村更顯生機與活力。辛亥革命巨子徐鏡心誕生于此地。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修葺一新的“徐鏡心故居”。他的曾孫徐學航深情地講述了其不凡的人生,使我們的心靈深處受到了一次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精神的思想洗禮。走出故居,看到門前那棵有著400多年樹齡的古槐樹,依舊挺然獨秀,枝繁葉茂,恍惚間它化作了徐鏡心高大威武的崇高形象,熠熠生輝……

在與館前后徐村相隔很近的館前鄒家村,我們驚奇地發現在每戶的門前,都擺放著一個精致的翻蓋塑料桶,并分藍灰兩格。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潑辣干練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曉領道出了秘密:“村民們每天把自家的垃圾分類倒入這個塑料桶內,然后由保潔員及時清運到垃圾收集房,最后由鎮里統一運送到垃圾場集中處理,這種閉環式管理徹底解決了過去亂扔垃圾的頑疾。”現在這個村的污水處理和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早已達標,聲名遠揚。但誰知有多少人為此默默地付出呢?在該村新落成的驛興黨建服務中心,王書記向我們深情講述了該鎮西片區區長李妍、副區長程巖,這兩位被稱為“姊妹花工作室”的駐村干部,冒著酷暑清理雜物,改變村容村貌的感人故事。鄒家村的人居環境整治由過去倒數,現在躍升到龍口市村級第一,并被評為全省文明村。

作者與鄒家村黨支部書記王曉領合影

生態田園 風光無限

沐浴著秋日的晨光,我們再次探訪黃山館。鎮領導向我們推薦了在農業科技上取得耀眼成績的茂源果蔬合作社,并透露正是該社把大名鼎鼎的戚發軔院士引進到黃山館的。我們十分驚訝,迫不及待地沿著“一號線”,來到了這家被蔬菜大棚包圍之中的辦公樓。

性格爽朗的茂源果蔬合作社總經理吳金海興奮地說:“這兩天我們正在積極籌備,迎接戚院士的到來。2019年,他第一次來參加院士工作站的啟動,這次是雙方成立組培中心,力爭在航天育種繁育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作者(左一)與茂源果蔬合作社總經理吳金海(中間)、煙臺市散文學會名譽會長綦國瑞合影

這位今年57歲、對農業情有獨鐘的企業家,是從做工程安裝起步的。他于2014年,開始轉向種植業、養殖業,以建立無公害綠色產品為目標,在鎮里的協調下,率先將嶺西村等4個搬遷村的薄地,通過流轉的形式為二次創業提供了機會。僅用兩年時間,他就復墾改良建起各種優質果蔬、小麥等基地430多畝。建成年出欄生豬1000余頭、肉食雞4000余只的現代化養殖場,形成了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大型專業合作社。

吳總深知自己合作社的短板,要想更大發展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的模式,向現代農業科技進軍。“神舟綠鵬”是中國航天集團旗下專業從事航天工程育種技術研發、繁育、推廣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公司。吳總深入了解到,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航天工程育種最大的優勢是變異機率高、育種周期短,可加速培育出更多的優良品種。因此,他慧眼看中了這家公司,對方也看好了茂源的綜合實力,雙方一拍即合,于2016年5月正式成立了“神舟茂源農業科技公司”,隨即引種了蔬菜、瓜果、蘆竹等20多個航天育種產品,不久就展現出了產量高、口感好、抗病抗蟲等明顯優勢。

玻璃日光溫室里生長的航天育種蔬菜

“試種成功后,我們信心大增,把創建生態農業科技園作為主攻方向。鎮里又協調將周邊8個村莊的‘沉睡’土地流轉給我們,既解決了擴大規模之急需,又大幅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民的收入,各方皆大歡喜。”吳總欣喜地說。

接著,吳總安排技術負責人賈深泉,領著我們走進了幾個航天育種大棚一睹“芳容”,果真是大開眼界。在一間有著五六百平方米的塑料大棚里,只見一行行綴滿小黃瓜的枝蔓纏繞在線繩上,向上蓬勃生長。小黃瓜可愛極了,握在手里,光滑亮綠,首尾圓潤。“你們品嘗一下?”臉膛黝黑、一身農民打扮的賈師傅隨手摘下幾根遞給我們。因第一次見到這種小黃瓜,內心好奇,接過一嘗,口感脆嫩、清甜:“好吃,真好吃!”

“這個品種叫航瓜艾妮,是一種全雌型的水果小黃瓜,很受消費者喜愛,市場供不應求。”在大棚里我們還見到了幾位來自龍口市區的客戶,由于這里的瓜果風味好,不打藥,吃得放心,她們長年來此購買。接待完客戶,賈師傅又帶我們到隔壁大棚參觀了種植的“航粉高糖番茄”。在長長的綠色空間里,菜農們正在忙著除草、抹芽、吊蔓,賈師傅一邊上前指導,一邊告訴我們這些番茄待到今年春節前就可以采摘了。

據他介紹,茂源現有航天育種的高標準玻璃日光溫室和冬暖式大棚等近30個,種植面積達15000平方米,航瓜貝貝、航紅椒、航黃櫻等數十個“航寶貝”已“子孫滿堂”……這里已成為膠東地區航天育種示范推廣基地、優質種苗生產供應中心。前幾年,鎮里還專門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航天育種產品展示會,吸引了400余家果蔬企業參加,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我們在全力支持茂源航天育種的同時,眼下正在與魯東大學合作開展優質珍菇菌種研究,并率先拿出了7畝地進行小面積試驗,成功后將推廣到一家一戶,為帶動全鎮農民致富開辟一條新路。”孫崇文書記滿懷信心地向我們展露新的發展規劃。

生態田園,風光無限。當散文學會一行踏進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養殖基地——格潤富德農牧科技公司時,被深深地震撼:萬頭牧場、生態種植、精深加工和旅游科普四大功能區,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和育種研發、研學觀光于一體的“新六產”田園綜合體,蔚為壯觀,氣勢磅礴。尤其是他們搭建的“智慧牧場數字化養殖管理系統”,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在一群群體大健碩、黃白花色、源自智利的優選西門塔爾牛牛舍里,機器人來來往往將飼料推得整整齊齊,以便供牛兒覓食;天氣一熱,強力風扇便自動運轉起來;每間隔一段時間刮糞板便自動啟動,將糞便收集到糞污處理中心完成“干濕分離”……奶牛能夠過上如此舒適的“智慧生活”,都得力于這套數字化養殖管理系統的貢獻。據公司解說員介紹,該系統會對奶牛生長繁殖全過程做好數據記錄、分析,全部采用自動通風、噴淋、刮糞板卷簾等先進設備,無需人工操作,為最大程度地滿足奶牛的生理需求而配備。不久前,山東省數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來這里觀摩,與會者紛紛豎起大拇指。

格潤富德露營基地航拍

“曾經的廢棄地,如今變成了聚寶盆和大花園,我們企業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該公司董事長劉振東告訴作者,從2016年在鎮村兩級的支持下,公司先后流轉域內的5500畝低效地和撂荒地,圍繞生態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輪作種植了苜蓿、小麥、青貯玉米等農作物,并利用農業現代化設備與技術,為奶牛養殖提供優質食材。已建成高標準牛舍12座,可飼養奶牛1.5萬頭,現存欄6700頭,日產鮮奶45噸,成為全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為拉長生態產業鏈,公司精心規劃了科普研學與觀光旅游休閑區,配套建設了彩虹橋、天鵝湖、露野地、兒童樂園和大型科普館,還成片種植了景色壯觀的粉黛亂子草和清新醉人的油菜花等名優花卉,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詩情畫意的花海世界,昔日無人問津的偏僻鄉村,如今變為游人如織的“網紅打卡地”,2023年成功入選國家3A旅游景區。

和美家園 幸福滿滿

“我們做夢也想不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來到驛東新村16號樓的劉英利老人家,午后金燦燦的陽光照射在寬敞的客廳里,精神矍鑠的劉老招呼我們入座后,高興地聊了起來:“過去住農村老房子,到了冬天用煤生爐子,四處透風不保暖,滿屋煙火繚繞,到處落滿了灰塵。現在一進家門,暖和和的,亮堂堂的,真是天地之別啊。”

話音未落,劉老又領著我們來到廚房,他分別擰開兩個水開關:“左面流的是自來水,右面供的是純凈水,現在城里人也享受不到這個待遇啊!”劉老笑盈盈的話語里充滿了感激和喜悅。

陪同我們一起參觀的是驛東新村村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德。他在這個社區已住了10年,與劉老一樣感同身受:“現在這里的基礎條件很完善,是鎮領導一項一項落實的,如供暖、飲水、天然氣等都是選擇講信譽的大公司來運營。教育也是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配套成龍,行政服務、看病就醫、日間照料和物業服務也樣樣到位,不讓群眾操心上火。”

據劉書記介紹,驛東新村地處鎮中心,共有來自相鄰的大麥、嶺西、建新和隋家莊4個行政村的650戶、1500多人,集中安置在21棟樓房里,并成立了聯建融合的社區黨總支,組成了一個新的大家庭。園內綠樹成蔭,健身器材齊全,每戶還配有一個車庫或儲藏室。

黃山館鎮黨委書記孫崇文(右二)走訪驛東新村居民家里

“當時鎮黨委為從根本上改變我們這些資源條件差、經濟落后的村莊的面貌,借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在征得村民的同意下,于2014年正式搬遷到這里。騰出來的土地為產業振興奠定了基礎。”劉書記回憶起搬遷前后的深刻變化,又打開了話匣子:“過去我們村的那些薄地,基本上入不敷出,對外出租每年一畝地也就是幾十元。現在這些大企業接手后,每年一畝租金到了5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壯大了。同時,不少村民紛紛到園區上班,搖身變成了藍領。”

在格潤富德養殖場里,一位中年師傅正在聚精會神地給塔爾牛查體,其手法靈活,技藝精湛,他就是驛東新村的居民劉世超。過去他在家務農,收入不穩定,后被這家公司招聘進來,用心鉆研學習,很快勝任了這項技術工作,每年收入6萬多元。他感慨地說:“現在每月上班有固定收入,又住條件那么好的社區,幸福指數大大提升了。”無獨有偶,在茂源蔬菜大棚里,我們還遇見了一位住在驛東新村的王女士,“在這里上班怎么樣?”“很開心。這里種菜四季輪作,天天有班,每月能拿3000元。現在茂源的效益越來越好,我們更有奔頭了。”據介紹,每年這家合作社支付務工費近200萬元,還給這個村8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供應鮮牛奶。

村民們搬遷到新居后,環境條件大為改善,但日常費用隨之增多。鎮黨委為解除居民的后顧之憂,一方面協調相關企業挖掘潛力多安排一些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與社區黨總支共同籌資在小區內建設了多處代工產品車間,從而順利安置了100余名不便外出的中老年婦女,深受居民們的好評。

在劉書記的引導下,我們來到了一處代包裝粉絲的加工車間,約有八九百平方米,幾十名女工在不停地忙碌著,一張張工作臺上堆滿了已分成小捆包裝的粉絲。一位有著十多年工齡的中年女工姜偉華笑容滿面地說:“以前我跑到招遠去上班,風里來,雨里去。入駐新村后,從家里到車間不到五分鐘,既方便照顧老人孩子,每月又能收入4000多元,家里的日常花銷都不用愁了。平日想買點什么,自己說了算。”聽到這硬氣的話語,伙伴們也跟她一起“嘎嗄”地笑了起來。

驛東新村居民在粉絲代加工車間工作

自信、幸福,發自心底的朗朗笑聲,飛出窗外,回蕩在社區的上空。深受感染的我不禁感慨:從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突然遷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沒有帶給她們無盡的憂思和極度的困惑,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這是一個環境舒適、和和美美的新家園,是一個告別過去奔向更加美好未來的新起點。

走出驛東新村的大門,迎面是一幢四層樓高的黨群服務中心,這里集聚綜合服務、黨員教育、家務善治、文娛活動等多種功能,只見進進出出來辦事的人們,走到服務臺前,隨到隨辦,方便極了,一張張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讓群眾放心滿意,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成為黃山館鎮各級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和崇高職責。一個產業振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的美麗圖景,正在這片沸騰的土地上一步步變為現實。“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等一批“金字招牌”閃閃發光。九旬高齡的戚發韌院士不正是被黃山館這一獨特的魅力而吸引來的嗎?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簡介:

鄧兆安,煙臺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膠東在線網站原總編輯,山東省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首任會長,現任煙臺市散文學會會長,中國城市新聞網盟顧問,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四次榮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網上民聲》《接力尋美》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編著有《登攀》《中國式網絡問政》《發現最美》等書籍。2014年榮獲第13屆長江韜奮獎。2015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先后六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2016年11月,入選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理事。近年來,先后應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之邀進行學術講座。


【責任編輯:蔡彬】
返回頂部